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从京城到边远地区任职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场景的切换和情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背景介绍
诗人原本在京城生活,享受着荣耀和欢乐。然而,为了政事需要,他被派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任职。这种变化让诗人感到仿佛从繁华的都市到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地方。
诗文解析
1. 开头的情感
- 诗人说自己从繁华的京城到了一个遥远且充满危险的地方(魑魅乡),表达了对新环境的不安全感和无奈。
- 登高远眺,四周一片茫茫,形象地描绘了他内心的迷茫和孤独。
2. 回忆过往
- 诗人回忆起在京城的日子,当时他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眷顾,多次参加皇家的宴会和活动。
- 描述了在宫廷中与皇帝及贵族们打交道的情景,充满了荣耀和欢乐。
3. 在地方任职
- 诗人现在在外地任职,依旧享受着皇帝的恩赐,但是这种生活与以往在京都的奢华生活大不相同。
- 描述了在地方任职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既有欢乐也有孤独。
4. 山水之乐
- 诗人提到在外任职时,他也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和树木,这些自然美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安慰。
- 特别提及到了曲水边的活动,尤其是永和九年那一次,他与朋友们一起享受了春游的乐趣。
5. 现状与过去对比
- 现在的诗人身处异乡,虽然也有欢笑,但更多的是孤独和思念。
- 他感慨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表达了对家乡和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6. 思乡与寄情
- 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现实中的距离和鸿沟让他无法回归。
- 他希望能得到家乡亲人的消息和关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歌魅力
这首诗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现实的无奈。诗人用生动的场景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感情,这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一首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的作品。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