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午后风雨欲来的动态画面,充满自然界的张力与诗意。
前两句写近景:午后阳光被浮云遮蔽,石台忽明忽暗,疾风掠过草地卷起尘土。这里用"浮阴掩石台"的拟人手法,让云影有了流动的生命感;"疾风掠草"的"掠"字用得极妙,既表现风速之快,又暗含风如刀锋般锐利的触感。
后两句转远景:空阔江面上,江豚跃起时带起的水波让江面泛起褶皱,抬头望见淮河方向的云层正卷着雨幕压来。"吹皱"二字尤为生动,将无形的风通过江豚戏水的具象表现出来,而"卷雨来"的"卷"字则赋予云雨翻滚的立体动感。
全诗通过"浮阴-疾风-江浪-雨云"的镜头推移,由近及远构建出风雨前夕的完整场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狂埃""空江"等意象的选取,隐隐透露出面对自然伟力时的人类渺小感。最妙的是江豚这个灵动意象的加入,在风雨压境的肃穆氛围中注入一丝生命活力,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美。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