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泰州博何道充
通州广文何道充,和气可挹如春风。
四载泠泠振铎声,至今闻者开盲聋。
此风传播自扬泰,欲得师者人人同。
鹿门文选⑴知在扬,补之泰州从众公。
何君义气更喷薄,生死交情不改矱。
安溪(钟宗禹)倾盖始定交,临死后事以相托。
君之高义激秋云,携丧并子同南舶。
教子全丧谢九原,略无难色见然诺。
嗟嗟世上平生交,临难反眼若不识。
临难反眼若不识,闻君之义宁无怍。
始知动人自有本,知本可与共圣学。
愿君充此恻隐端,优与诸生入圣门。
四载泠泠振铎声,至今闻者开盲聋。
此风传播自扬泰,欲得师者人人同。
鹿门文选⑴知在扬,补之泰州从众公。
何君义气更喷薄,生死交情不改矱。
安溪(钟宗禹)倾盖始定交,临死后事以相托。
君之高义激秋云,携丧并子同南舶。
教子全丧谢九原,略无难色见然诺。
嗟嗟世上平生交,临难反眼若不识。
临难反眼若不识,闻君之义宁无怍。
始知动人自有本,知本可与共圣学。
愿君充此恻隐端,优与诸生入圣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何道充的老师,他为人温和如春风,在通州(今江苏南通)当了四年教书先生,用知识打开了无数人的眼界。他的好名声从扬州、泰州一带传开,大家都想请他当老师。
诗中特别夸赞了何道充重情义的一面:他和朋友钟宗禹(安溪人)一见如故,在朋友临终时受托照顾遗孤。何道充二话不说,带着朋友的棺材和孩子一起坐船南下,完美履行了承诺。这种雪中送炭的义气,对比了现实中那些大难临头就翻脸不认人的"塑料友情"。
最后诗人升华主题:何道充的感人品质源于他内心的善良(恻隐之心),这种品质正是儒家圣贤之道的根本。诗人希望何老师能带着这份善良,继续培养学生成为有德行的人。
全诗用对比手法(何道充的义气vs世俗的薄情)和具体事例(护送友丧),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形象。最打动人的是"临死后事以相托"这个细节,比任何空洞的赞美都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