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寇鼓山① 其四
世途多棘刺,吾欲向谁亲(作者注:「时友有从贼者。」)。
高卧为长策,孤栖是逸民。
洞虚花写影,树静月窥人。
趺坐如禅相(作者注:「山中唯席地而坐。」),爨虚未我贫(作者注:「绝粮两日。」)。
食鱼羞看铗⑴,漉酒好将巾。
始觉书生拙,空怀百战身(吴福助编校)。
高卧为长策,孤栖是逸民。
洞虚花写影,树静月窥人。
趺坐如禅相(作者注:「山中唯席地而坐。」),爨虚未我贫(作者注:「绝粮两日。」)。
食鱼羞看铗⑴,漉酒好将巾。
始觉书生拙,空怀百战身(吴福助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战乱年代躲进鼓山避难的苦闷心境,字里行间透着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坚守。
开头两句直白道出世道艰难("世途多棘刺"),连朋友都投靠了叛军,让他感到孤独无依。但他选择用"高卧"(躺着不动)和"孤栖"(独自生活)来对抗乱世,像古代隐士一样保持清白。
中间四句用山中的生活细节展现清贫:住空荡的山洞只有花影作伴,静夜里的月亮像在偷看人;没粮食就盘腿打坐假装参禅,饿肚子也不觉得丢人。这里"爨虚"(灶台空着)和"绝粮"的注释更凸显了生存困境。
最后四句用典故自嘲:虽然像冯谖(战国食客)一样吃不上鱼,但宁可学陶渊明用头巾滤酒喝。最扎心的是结尾——明明满腹韬略("百战身"),却只能当个无用的书生,在乱世中束手无策。
全诗妙在把逃难的窘迫写得充满诗意:月光、花影、打坐滤酒,这些雅致的画面反而更反衬出现实的残酷。而书生"百战身"的理想与"绝粮"现状的对比,道尽了古代文人在乱世中典型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