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寺荒凉却充满禅意的画面,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写景:山头的藤蔓已经枯断,只剩下空荡荡的藤子垂挂着;亭子下的泉水干涸,池子也不再满溢。通过"断""荒""空"这些字眼,营造出一种荒废寂寥的氛围,但又不是死气沉沉——"垂子"暗示生命曾经存在,"不满池"也留有想象空间。
后两句写人:老和尚坐着就知道要礼待客人,虽然环境破败,但他依然记得用南方口音吟诵鬼仙的诗句。这里突然从荒凉转入温情,老和尚的"知敬客"体现修行者的素养,"南音"和"鬼仙诗"的典故则给破败的寺庙增添了一丝超脱世俗的仙气。
全诗妙在对比:自然界的衰败与人的精神坚守形成反差,破旧寺庙里藏着不灭的诗意。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老房子,虽然墙皮剥落,但住着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尊严和雅趣,这种"破而不败"的感觉特别打动人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