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赋诗
于赫皇明,奄有万方。
贡赋包篚,罔不来王。
矧兹畿甸,扬州之野。
厥土涂泥,厥田下下。
因地制赋,初匪不均。
末流敝刓,轻重攸分。
或轻而腴,或重而瘠。
富食其利,贫罹其厄。
宣皇悯焉,明诏是颁。
十宥其三,民用乂安。
逮乎迩年,岁祲疠作。
老弱叠叠,填沟委壑。
事既上闻,屡下优诏。
亟命大臣,抚绥慰劳。
赈之虽至,民则未苏。
继命我公,我公曰吁。
盍澄其源,盍正其本。
不釐尔赋,曷救尔窘。
轻重参停,各尽其情。
如鉴之公,如衡之平。
若解倒悬,若拯焚溺。
讴歌鼓舞,道路充斥。
譬彼雪壑,释然春融。
谁其致之,实惟我公。
何以报之,愿公受祉。
母久贤劳,归相天子。
天子元首,我公股肱。
一德交孚,福我苍生。
野人作颂,敢告太史。
祝我皇朝,亿千万祀。
贡赋包篚,罔不来王。
矧兹畿甸,扬州之野。
厥土涂泥,厥田下下。
因地制赋,初匪不均。
末流敝刓,轻重攸分。
或轻而腴,或重而瘠。
富食其利,贫罹其厄。
宣皇悯焉,明诏是颁。
十宥其三,民用乂安。
逮乎迩年,岁祲疠作。
老弱叠叠,填沟委壑。
事既上闻,屡下优诏。
亟命大臣,抚绥慰劳。
赈之虽至,民则未苏。
继命我公,我公曰吁。
盍澄其源,盍正其本。
不釐尔赋,曷救尔窘。
轻重参停,各尽其情。
如鉴之公,如衡之平。
若解倒悬,若拯焚溺。
讴歌鼓舞,道路充斥。
譬彼雪壑,释然春融。
谁其致之,实惟我公。
何以报之,愿公受祉。
母久贤劳,归相天子。
天子元首,我公股肱。
一德交孚,福我苍生。
野人作颂,敢告太史。
祝我皇朝,亿千万祀。
现代解析
这首《平赋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一首为老百姓减税政策点赞的"宣传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核心内容:
1. 社会问题曝光
诗人先描述了明朝税收不公的乱象:首都周边土地贫瘠(扬州一带都是烂泥地),却被征收和富庶地区一样的重税。富人靠关系逃税,穷人却被压垮,导致灾年时"老弱病残像垃圾一样堆满沟壑"——这种直白的描写很有冲击力。
2. 清官改革过程
接着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宣德皇帝派了个好官(我公)来解决问题。这个官员很实在,认为发救济粮是治标不治本("赈之虽至,民则未苏"),必须从税收制度开刀。他重新核定各地税负,像天平称重一样公平("如衡之平"),终于让百姓喘过气来。
3. 百姓真情反馈
最后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政策效果:百姓高兴得像从雪坑里爬出来晒到太阳("譬彼雪壑,释然春融"),自发编歌谣感谢官员。诗人还调皮地说要帮这个好官给皇帝带话:该调回中央当宰相啦!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烂泥地""倒悬""火烧"等生活化比喻,让复杂的税收政策变得易懂
- 通过前后对比(灾年惨状vs新政后的欢庆),制造强烈反差
- 把严肃的政治事件写成有情节的故事,最后还埋了个"升官"的彩蛋
- 虽然吹捧朝廷,但确实反映了明代"江南重赋"的历史问题
就像现在老百姓给办实事的好领导送锦旗,这首诗其实就是明代版的"感谢信",只不过写得特别有文采。它让我们看到,古代清官解决民生问题时,老百姓是真的会记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