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衣民罢官东归
谁能路坦夷,骥足亦遭跌。
天地本不恶,凤翅乃尔折。
材大用则小,人巧已则拙。
问讯既不通,去就当早决。
虽阨阮籍途,
难断张仪舌。木天宜晚开,
紫薇迟后发。会有溧水公,
荐书来不绝。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诗,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方衣民离开官场的深深感慨。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咄咄复咄咄,北地多霜雪。”开始,作者用连续的两个“咄咄”作为感叹词,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冲击。然后,他提到北方的环境,“多霜雪”,暗指方衣民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接下来的句子,“谁能路坦夷,骥足亦遭跌。”表达了即使是有才华的人(在这里以“骥”即良马为象征),在充满挑战的路上也会遭遇困难,跌跤跌倒。这是对现实的无情揭示,也是对友人的遭遇的同情。
“天地本不恶,凤翅乃尔折。”这里,作者用凤凰折翼作为比喻,暗示方衣民虽然才华横溢(凤翅代表才华),但在这个环境中却无法展翅高飞,无法发挥他的才华。这并不是天地(环境)的错,而是现实情况的限制。
“材大用则小,人巧已则拙。”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方衣民的深深理解。他认为,方衣民的才华在这个环境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可能被压抑,导致他的能力无法完全展现。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问讯既不通,去就当早决。”这里,作者建议方衣民既然在这个环境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待遇,那么离开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一种现实的判断,也是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
“虽阂阮籍途,难断张仪舌。”这里作者引用历史人物阮籍和张仪作为比喻,表达出尽管前方的道路可能困难重重,但方衣民的辩才(如张仪之舌)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他的思想和观点可以被世人所知。这是对友人的一种鼓励和赞美。
最后的句子,“木天宜晚开,紫薇迟后发。”表达了作者对方衣民未来的期待。他认为,就像晚开的花朵和迟发的紫薇一样,方衣民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展现出他的才华和价值。这是一种深深的祝福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方衣民深深的同情、理解和鼓励。虽然环境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作者坚信方衣民的才华和价值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认可和展现。这首诗充满了深深的人情味和哲理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