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香山禅院示玉峰上人(临清人)

清秋策马湖西路,孤寺鸣钟山欲暮。
偶逢老衲是同乡,相对不言中有悟。
人生自抱摩尼珠,乾坤谁种菩提树。
何劳长检贝叶经,如来在心非在形。
蒲团坐久忘尔我,不知草虫喧户庭。
夜半无灯亦无月,檐前松柏何青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诗人骑马来到湖边山寺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深刻的禅意。

开篇用"清秋策马"和"孤寺鸣钟"勾勒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就像我们现代人开车去郊外散心,突然听到远处寺庙钟声的感觉。偶遇同乡老僧的桥段特别有意思——两人相对无言却心灵相通,这种默契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就像老友重逢时一个眼神就懂彼此的近况。

中间四句是全诗的思想核心。诗人说每个人内心都藏着智慧明珠(摩尼珠),世间处处都有觉悟的机缘(菩提树),不必死磕佛经文字。这个观点特别接地气: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里,而在我们心中。就像现在很多人追求心灵成长,不一定非要读多少本书,关键是要内观自省。

后六句用坐禅入定的体验,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坐在蒲团上忘记时间流逝,连虫鸣都听不见了;深夜没有灯火月光,却能感受到松柏的生机。这种描写让我们联想到深度冥想时的状态——当内心真正平静时,反而能感知到最细微的生命脉动。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刻意追求却自然领悟"的智慧。没有说教,只是通过一次普通的寺庙偶遇,就道出了"佛在心头坐"的朴素真理。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放下手机静静发呆,反而能想通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诗人用骑马、钟声、虫鸣这些日常元素,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禅意的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