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泛舟时听到笛声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与音乐的结合,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前四句写景:秋风越来越冷,露水也带着寒意。这时邻舟传来笛声,仿佛能跨越江海传递情感。这里用秋风、寒露营造出孤寂氛围,笛声成为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纽带。
后四句抒情:诗人想到北方战事("羯胡"指北方游牧民族),自己却厌倦了南方的漂泊生活。看着江水东流,笛声余韵消散在月光里。这里"倦客"是诗人自指,表达了对漂泊生活的疲惫,而东流水和空余的笛声,更强化了这种无奈与惆怅。
全诗妙在将外在景物(秋风、江水、月光)与内在感受(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通过笛声串联起来,让普通的秋夜泛舟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最后"余音空月明"的留白,给人无限回味空间,就像那缕笛声,久久萦绕在读者心头。
朱应登
(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