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十一首) 其四
劝君南行莫适越,北行莫适燕。
昭王勾践已千古,孤臣重到心茫然。
君不见吴越争雄东海边,勾践英英方少年。
低心求士报吴耻,范蠡用之能回天。
高岸深谷一朝异,三江五湖皆变迁。
试问甬东夫妇人三百,何如会稽甲盾士五千。
又不见燕齐逼处北海壖,忍诟包羞深自怜。
齐强燕弱恣轥轹,虽欲报之无由缘。
乐毅飘然自魏至,专阃摄行大将权。
势如山崩黄河决,东下七十二城如转圜。
两君今不见,何人肯掷黄金千。
先筑高台后铸像,日月照耀云霞上。
昭王勾践已千古,孤臣重到心茫然。
君不见吴越争雄东海边,勾践英英方少年。
低心求士报吴耻,范蠡用之能回天。
高岸深谷一朝异,三江五湖皆变迁。
试问甬东夫妇人三百,何如会稽甲盾士五千。
又不见燕齐逼处北海壖,忍诟包羞深自怜。
齐强燕弱恣轥轹,虽欲报之无由缘。
乐毅飘然自魏至,专阃摄行大将权。
势如山崩黄河决,东下七十二城如转圜。
两君今不见,何人肯掷黄金千。
先筑高台后铸像,日月照耀云霞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行路难》组诗中的第四首。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以及对现实境遇的感慨。
首先,诗人劝告朋友不要往南去越国,也不要往北去燕国。他提到,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和燕昭王都已经不在人世,孤臣重到这些地方会感到心茫然。这里诗人通过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暗示了英雄人物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是历史遗迹。
接着,诗人以吴越争雄的历史事件为例,描述了勾践年轻时的英勇和范蠡的智慧。他赞扬勾践能低心求士,范蠡能够用计回天。这里诗人通过赞扬古代英雄的智慧和勇气,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向往。
然后,诗人提到高岸深谷和三江五湖的变迁,暗示了世事无常,英雄人物也难以永存。他进一步提出,即使有三百个甬东夫妇人,也不如五千个会稽甲盾士的英勇。这里诗人通过对古代军队的描述,强调了英雄的力量。
接着,诗人以燕齐之间的争斗为例,描述了燕国的弱小和齐国的强大。尽管燕国想要报仇,但由于力量悬殊,无法实现。这里诗人通过描述战国时期的纷争,表达了对弱小国家命运的同情。
然后,诗人提到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专阃摄行大将权,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攻下七十二城。这里诗人赞扬了乐毅的英勇和才能。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他说:“两君今不见,何人肯掷黄金千。”意思是,英雄人物已经不在,还有谁愿意为他们的英勇付出高昂的代价呢?诗人通过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向往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