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山
栝城富林麓,万象殊巃嵷。芙蓉拔地起,突兀凌高穹。
朅来蜡游屐,磴道修且崇。盘旋出云表,石径趋灵宫。
山亭坐一览,天宇开鸿濛。群峰忽低堕,罗列如儿童。
黄龙与桃隘,秀色千崖通。霜风天外来,万木钻青红。
江流日夜去,滔滔不可穷。回首望少微,晓日光曈昽。
矫矫云中鹤,高举青田东。恨无垂天翼,颉颃因晨风。
凭栏读赵碣,石半苍苔封。淮海七百载,祠宇犹栋隆。
惜哉不复作,劲节遗荒丛。山僧善款客,清斋荐葵菘。
流连未及已,暮飔吹寒棕。闲情狎野鹿,逸兴随冥鸿。
诘朝石门去,江上飞轻篷。
现代解析
这首《万象山》描绘了一次登山远眺的壮丽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的赞叹和人生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登山过程(开头到"石径趋灵宫")
诗人用"芙蓉拔地起"形容万象山像一朵巨大的莲花从地面升起,山势陡峭高耸入云。他穿着登山木鞋,沿着长长的石阶盘旋而上,最终到达山顶的寺庙。这里通过"磴道修且崇"(石阶又长又高)让读者感受到登山的艰辛。
2. 山顶所见("山亭坐一览"到"晓日光曈昽")
站在山顶亭子里,世界豁然开朗:群山变得像小孩子一样矮小,黄龙山、桃隘等山峰的秀美景色尽收眼底。秋霜中的树林红绿相间,山下的江水日夜奔流不息。回头望见少微山(可能指星辰),晨光渐渐明亮。这里用"群峰如儿童"的比喻特别生动,突显了立足点之高。
3. 触景生情("矫矫云中鹤"到"劲节遗荒丛")
看到云中飞翔的鹤,诗人感叹自己没有翅膀可以自由翱翔。他在石碑前读着古人(赵碣)的题刻,石头上已长满青苔,想到七百年前的文人淮海先生(秦观),虽然祠堂还在,但那种高洁品格已难再现。这部分流露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和对古人风骨的追慕。
4. 告别下山(最后六句)
山僧用清淡的素菜招待他,在暮色凉风中,他依依不舍地告别。最后以"明天就要乘船离开"作结,留下余韵。野鹿、飞鸿的意象衬托出诗人洒脱的心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从登山细节到全景俯瞰
- 比喻新颖:把高山比作莲花,群山比作儿童,让人印象深刻
- 情感丰富:既有征服高山的豪迈,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 语言自然:虽然写于古代,但"霜风天外来""江流日夜去"等句今天读来依然流畅有力
诗人通过这次登山经历,既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也表达了人类在永恒自然面前的渺小感,以及超越现实的渴望。这种对山水之美的感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古今相通,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