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衎石兄归郡城下榻学山兄乐寿堂赋呈四首末篇兼怀云寿兄武义 其二
江乡迫岁俭,物价日腾踊。
义田分无多,况未薙荒茸。
几家典寒衣,籴米入斗甬。
一饱未终朝,饥肠已雷动。
即今眼中人,何术救决踵。
归装万卷书,美味逾嘉种。
心计删研桑,遗经述郑孔。
乐道久忘贫,萧然扫尘塕。
里党欢相依,出门无倥偬。
愿买田一双,耦耕傍先陇。
义田分无多,况未薙荒茸。
几家典寒衣,籴米入斗甬。
一饱未终朝,饥肠已雷动。
即今眼中人,何术救决踵。
归装万卷书,美味逾嘉种。
心计删研桑,遗经述郑孔。
乐道久忘贫,萧然扫尘塕。
里党欢相依,出门无倥偬。
愿买田一双,耦耕傍先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家乡遭遇荒年时的艰难景象,同时展现了读书人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前12句)写实描写灾荒场景:家乡年景不好,物价飞涨。族田分到的粮食本就不多,何况荒地还没开垦出来。家家户户典当冬衣换米,刚吃饱一顿饭,很快又饿得肚子咕咕叫。眼前这些受苦的乡亲,实在想不出办法帮他们摆脱困境。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饥荒中百姓的窘迫。
后半部分(后8句)写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带着万卷书归来,但知识比好庄稼更珍贵。专心研究学问,注释经典,乐于追求真理而忘记贫穷,清静地打扫简陋的居所。邻里和睦相处,生活从容不迫。最后表达心愿:希望能买块田地,在祖先的坟旁耕种。这里展现了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典寒衣""饥肠雷动"等生动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灾荒的残酷
2. 通过"万卷书""美味逾嘉种"的对比,突出知识的精神价值
3. 最后"耦耕傍先陇"的愿望,既实际又富有田园诗意
4. 整首诗在困顿中保持乐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
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精神追求的态度,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