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吹拂时的萧瑟景象,以及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前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变化:清晨的秋风吹拂着行人的衣衫,让关河两岸的树叶渐渐凋零。这里的"拂拂"形容秋风轻柔却持续不断,"洒"字用得巧妙,仿佛秋风像细雨一样洒在衣服上。"征衣"暗示诗人可能是个旅人,正在远行途中。
后两句转入抒情:诗人回头望去,曾经繁华的茂陵(汉武帝陵墓)如今已无处可寻,只剩下汾水上空的白云飘荡。这里用历史遗迹的消逝,暗喻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空馀"二字特别有力,突出了人去楼空的寂寥感。
整首诗通过秋风、落叶、白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诗人没有直接表达悲伤,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