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高阳先生恩赐而作的应和诗,字里行间充满对皇恩和馈赠的感激之情。
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皇帝恩宠有加("天眷优崇"),赏赐的规格越来越高("宠秩增"),按照典制频繁收到赏赐("匪颁有典喜频承"),字里行间透露出受宠若惊的喜悦。
中间四句用精美器物作比喻,描写赏赐之物的珍贵:
- 像夏日莲花杯盛着清露般晶莹剔透
- 像轻薄的兰纱上雕刻着细冰花纹般精致
- 像织机上七种彩锦般光彩夺目
- 像六种金属熔炼的金膏般纯净澄澈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这些珍贵礼物能体现其价值("品裁"),全靠高阳先生这样的宗师级人物("宗工")把关;而培养出这等人才的,是国家级大师("国匠")的培育能力。这里既赞美了馈赠者,也暗含对朝廷培养人才的称颂。
全诗通过具体物象的华美描写,将受赏的喜悦和对馈赠者的敬意表达得既含蓄又热烈,展现了传统应制诗庄重典雅的特色。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