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观风楼》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登高望远的生动画面,充满动静结合的意境美。
前两句写楼的高耸气势:诗人站在城墙高台上,感觉楼阁几乎与云彩齐平,楼下大门敞开,兵器架上的画戟在西边闪着寒光。这里用"危堞(高墙)与云齐"的夸张手法,突出观风楼地势之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凌空而立的心悸感。
后两句转向声音与远眺的描写:战鼓号角声渐渐消失,丝竹管弦之音却热闹起来,卷起帘子看见雨后初晴,远山在黛青色雾气中显得低矮朦胧。这里"鼓角声沉"与"丝管沸"形成鲜明对比,可能是暗示从战备状态转入歌舞升平的场景转换。最妙的是"晴黛远山低"五个字,既写出雨后山色青黑的特点,又通过"低"字反衬出观风楼的高度,让整个画面顿时有了立体纵深感。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镜头先仰拍高耸入云的城楼,接着平视楼前兵器,然后收录环境音效的变化,最后定格在远山绵延的空镜上。通过建筑、声音、远山的多维度描写,既展现了观风楼的雄伟,又透露出作者登高时既豪迈又略带怅惘的复杂心绪。
杨备
建州浦城人,字修之。杨亿弟。仁宗天圣中为长溪令,后宰华亭。庆历中为尚书虞部员外郎,分司南京。尝乐吴地风俗之美,作《姑苏百题》,每题笺释其事,后范成大修志多采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