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景文会朱充仁大夫魏敏中朝奉于望湖楼长句
高楼冠浮云,下瞰百顷湖。
清漪照两岸,秀色含菰蒲。
骚人富笔力,领略惊须臾。
短长随万象,肯议鹤与凫。
二客各英妙,温温古为徒。
从公文字饮,所乐非歌呼。
酒酣挹诸山,高下如迎趋。
篮舆复迤逦,远访飞来孤。
炎蒸近亭午,天地如大炉。
石泉饮吾庐,快意犹过屠。
松门彻九里,始见灵山隅。
佳名自开皇,籍甚闻中区。
幽芳不时艳,地胜乃滋濡。
招提数四海,雄观宜且无。
归途憩寿星,寒碧森万株。
萧骚聒众响,孰辨笙与竽。
抬眸瞩新榜,蔚蔚气自殊。
将军恋清绝,劝客颓玉壶。
道人烹露芽,满盏浮云腴。
傥无方外姿,未可同此娱。
清漪照两岸,秀色含菰蒲。
骚人富笔力,领略惊须臾。
短长随万象,肯议鹤与凫。
二客各英妙,温温古为徒。
从公文字饮,所乐非歌呼。
酒酣挹诸山,高下如迎趋。
篮舆复迤逦,远访飞来孤。
炎蒸近亭午,天地如大炉。
石泉饮吾庐,快意犹过屠。
松门彻九里,始见灵山隅。
佳名自开皇,籍甚闻中区。
幽芳不时艳,地胜乃滋濡。
招提数四海,雄观宜且无。
归途憩寿星,寒碧森万株。
萧骚聒众响,孰辨笙与竽。
抬眸瞩新榜,蔚蔚气自殊。
将军恋清绝,劝客颓玉壶。
道人烹露芽,满盏浮云腴。
傥无方外姿,未可同此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在望湖楼聚会赏景、饮酒赋诗的雅致场景,展现了宋代文人亲近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情趣。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登楼观景(前12句):诗人用"高楼冠浮云"开篇,立刻带我们登上高楼俯瞰百顷湖面。湖水清澈映照两岸,菰蒲(水生植物)点缀其中,构成一幅水墨画般的景色。文人们被美景激发诗兴,觉得眼前万物(鹤与野鸭等)都值得入诗。
2. 游山玩水(中间18句):酒酣耳热后,诗人们乘竹轿探访灵山。用"天地如大炉"形容夏日炎热,但山间石泉让人爽快如"过屠门而大嚼"(成语,形容痛快)。山中古寺(招提)雄伟罕见,松林成荫("寒碧森万株"),风吹过时像各种乐器合奏。
3. 品茶尽兴(最后8句):归途中在寿星亭休息,看到新建的亭台牌匾气度不凡。将军热情劝酒,道士煮的新茶浮着云朵般的茶沫。最后诗人感叹:如果没有超脱世俗的胸怀,还真享受不了这样的雅趣。
诗歌亮点在于: -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湖光山色,又有动态的饮酒、登山、听松、品茶等活动 - 感官丰富:视觉(清漪、秀色)、听觉(松涛如乐)、触觉(炎蒸)、味觉(酒茶)全方位体验 - 文人雅趣:展现了宋代文人典型的生活美学 - 赏景必赋诗,登山要访古,休息时也不忘鉴赏建筑艺术
全诗就像一部迷你纪录片,带着读者体验了宋代文人一天的高雅生活,传递出他们"享受当下,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暗示这种雅致生活需要纯净的心灵才能真正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