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元应善利真人祠"的道观,展现了它的庄严神圣和千年传承的魅力。
前四句写皇帝赐予道观荣誉封号,但诗人认为道教的真谛并不会因此增减。这里的"贲"是装饰的意思,说明皇帝给道观增添了光彩,但道教的核心价值始终如一。"群心自瞻依"表明百姓们自然会对这样的圣地心生敬仰。
中间两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道观景象:高耸的道冠像芙蓉花一样美丽,道士们穿着红色道袍、佩着宝剑,显得庄严肃穆。这里用"峩峩"形容道冠高耸的样子,很有画面感。
最后两句点明这座道观从周朝延续至今,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弥光辉"三个字特别有力量,让人感受到这座古老道观历久弥新的魅力。
全诗通过皇帝赐号、百姓敬仰、道观景象和历史传承四个层次,展现了一座道教圣地的庄严与永恒。诗人用简单有力的语言,既写出了道观外在的壮观,又点明了道教精神内核的永恒价值,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唐仲友
(1136—1188)宋婺州金华人,字与政,号说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西安主簿。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建康府学教授、秘书省正字。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台州。治政理财颇有建树,为学多与朱熹相左。后为朱熹劾罢。归而益肆力于学,著述颇丰。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九经发题》、《陆宣公奏议解》、《天文详辨》、《地理详辨》、《愚书》、《说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