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官员为同僚楼西枢出使关陕地区(今陕西一带)时写的送别诗。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1. 开篇点明身份
前两句说楼西枢虽是文官出身("儒臣"),但这次作为朝廷特使("宣慰")出行时,依然带着有才干的幕僚("席上珍"指人才)。这里用"关河"代指险要的边关,暗示任务艰巨。
2. 强调能力与支持
三四句夸赞楼西枢的威望能让敌国忌惮("威名如敌国"),同时表示同僚们("同人")都会全力协助他筹划政务。用"累"字幽默地说大家愿意为他分担工作。
3. 描写送别盛况
五六句生动刻画送行场面:官员们("簪笏"指戴官帽持笏板的人)在城里相送,百姓沿路捧着酒食("壶箪")迎接新使者。通过"诏墨新"点明这是皇帝新下的任命。
4. 寄予未来期待
最后两句是祝福:等你回来时,你的文笔("毛锥"指毛笔)一定会更出色,将来能在皇帝身边("丹禁"指皇宫)起草重要诏书("丝纶"代指圣旨)。这里暗含对他仕途更进一步的期待。
全诗特点:
- 用"威名如敌国"这样夸张的比喻突出人物形象
- "夹道壶箪"等画面感强的描写让送别场景跃然纸上
- 结尾的"演丝纶"既呼应标题"得纶字",又巧妙寄托政治理想
- 在官方送行诗中融入同僚间的真挚情谊,显得庄重而不失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