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冬腊月的山间小屋中独处的场景,充满了孤寂与禅意。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冬天的小屋,诗人独自对着将灭的油灯。这里"残缸"指快烧完的灯油,暗示夜深人静。侍从因为嫌弃贫穷而离开,只剩下诗人与内心的"诗魔"(写诗的冲动)为伴,在寂静中灵感自然涌现。
中间两句用生动的比喻写环境:冬霜的寒意穿透僧衣,月光像碎银般从窗缝漏进来。"寒透衲"既写实又象征清贫,"碎穿窗"把月光写得灵动跳跃,明明是寒冷夜景却带着诗意。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世间万物都不足为伴,让人想起高僧庞蕴(唐代著名居士)。这是用典表达超脱尘世的心境,说明诗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禅修状态。
全诗妙在把孤独写得充满韵味:贫穷但不清苦,寒冷却见月光,独处反得灵感。通过侍者离去、寒霜冷月的铺垫,最终落在"万法皆非侣"的顿悟上,展现了中国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就像现代人在繁忙中偶尔独处,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创作灵感。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