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钓台

谁云孟氏死,吾道久无传。我读子陵书,仁义独两言。

仁为本心德,义乃制事权。怀辅存体用,治乱生死关。

乃知严先生,优到圣贤边。归来钓清江,夫岂长往人。

汉道终杂霸,文叔徒几沈。何如对青山,俯仰日油然。

我来一瓣香,敬为先生拈。陟彼崔嵬冈,想此仁义心。

俨若羊裘翁,缥缈暮云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借东汉隐士严子陵(严光)的故事,表达对仁义精神的推崇和对世俗政治的反思。

开头四句用对比手法:孟子虽然去世了,但真正的道德精神并未断绝。作者从严子陵的言行中,看到了"仁义"这两个字的真谛。这里用"两言"强调仁义是道德的核心。

中间八句具体解释仁义的价值:"仁"是人内心的善良本质,"义"是处理事务的准则。二者结合就是治国安邦的关键。严子陵虽然隐居钓鱼,但他坚守仁义的精神境界,已经接近圣贤的高度。

接下来六句批评现实政治: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的统治充满权术,不如严子陵面对青山时那种自在超脱。这里"杂霸"指政治中混杂着霸道手段,"几沈"暗示光武帝在权力中沉浮。

最后六句是作者的感悟:他来到严子陵钓台遗址焚香致敬,遥想这位穿羊皮袄的隐士。暮色中仿佛看见他的身影与云雾融为一体,象征着仁义精神的高洁永恒。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的道德力量不在庙堂之高,而在青山绿水间坚守本心的普通人身上。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仁义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像严子陵这样具体可感的人生选择。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