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叫汪宗博的地方官员的挽诗,情感真挚动人。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老天夺走汪公实在太残酷了,老百姓悲伤得就像失去父母的孩子。用"婴孩"作比喻,生动表现出百姓对这位官员的依赖和不舍。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送葬场景:灵车经过时百姓夹道痛哭,各村百姓接连不断地来祭奠。诗人感慨:这样好的官员什么时候能被记入史册?日后为他建祠堂时,人们会更觉哀伤。这里既写实又抒情,通过具体场景展现汪公深得民心。
最后两句写故友情深:溪边的老朋友们都在落泪,因为半月前还收到汪公亲笔回信。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让读者感受到逝者生前平易近人的形象,以及朋友们的震惊与悲痛。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和我们拉家常,但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通过百姓痛哭、故友垂泪等具体画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受爱戴的官员形象,也体会到诗人失去良师益友的沉痛心情。最打动人的是那些生活细节,比如"手自回"三个字,就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位亲民的官员伏案回信的身影。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