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巴黎铁塔①(光绪十六至十七年作)

拔地崛然起,崚嶒矗百丈。
自非假羽翼,孰能蹑履上?
高标悬金针,四维挂铁网。
下竖五丈旗,可容千人帐。
石础森开张,露阙屹相向。
游人企足看,已惊眼界创。
悬车倏上腾,乍闻辘轳响。
人已不翼飞,迥出空虚上。
并世无二尊,独立绝依傍。
即居最下层,高已莫能抗。
苍苍覆大圜,森芒列万象。
呼吸通帝座,疑可通肸蚃。
自天下至地,俯察不复仰。
但恨目力穷,更无外物障。
离离画方罫,万顷开沃壤。
微茫一线遥,千里走河广。
宫阙与城垒,一气作苍莽。
不辨牛马人,沙虫纷扰攘。
我从下界来,小大顿变相。
未知天眼窥,么么作何状?
北风冰海来,秋气何飒爽。
海西数点烟,英伦郁相望。
缅昔百年役,裂地争霸王。
驱民入锋镝,倾国竭府帑。
其后拿破仑,盖世气无两。
胜尊天单于,败作降王长。
欧洲古战场,好胜不相让。
即今正六帝,各负天下壮。
等是蛮触争,纷纷校得丧。
嗟我稊米身,尪弱不自量。
一览小天下,五洲如在掌。
既登绝顶高,更作凌风想。
何时御气游,乘球恣来往。
扶摇九万里,一笑吾其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登上巴黎埃菲尔铁塔后写下的震撼之作,用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一个中国人初次接触西方现代文明的惊叹与思考。

1. 铁塔的雄伟震撼
诗人用"拔地崛然起"形容铁塔像从地里突然长出来,用"悬金针""挂铁网"描绘铁塔的金属结构,说它高得让人不靠翅膀根本上不去。坐电梯时"悬车倏上腾"的体验,让诗人感觉像飞起来一样神奇。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工程奇迹。

2. 俯瞰世界的全新视角
站在塔顶,诗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巴黎城变成棋盘般的方格子,塞纳河像一条细线,人和车小得像蚂蚁。这种"一览小天下"的视角冲击,让他联想到杜甫"会当凌绝顶"的意境,但看到的是工业文明的新世界。

3. 中西文明的对比思考
诗人由铁塔联想到欧洲历史,批评列强为争霸"驱民入锋镝"的战争,把拿破仑的兴衰比作"蛮触争"(典出《庄子》的蜗牛角之争)。站在高处看这些纷争,就像看蝼蚁打架,体现了中国文人"天下大同"的胸怀。

4. 对未来的向往
最后诗人幻想能乘热气球"扶摇九万里",这种想象既受《庄子》逍遥游启发,又融入了对科技文明的向往,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思想碰撞。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个传统文人用唐诗的笔法描写钢铁建筑,用庄子的哲学思考欧洲历史,在登高中既感到个体渺小,又生出拥抱世界的勇气。这种新旧交织的震撼感,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