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磨墨寒山题岩赞 其二

高兴上层巅,断崖收晚烟。
笔底两三字,人间千百篇。
心手不相知,石上墨成池。
劫石有消日,此墨无尽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站在高山之巅,欣赏晚霞映照下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感悟。让我们来一一分析这首诗的各个部分:

1. 高兴上层巅,断崖收晚烟:诗人兴奋地登上山顶,俯瞰着远处的断崖,晚霞的余晖将断崖染成了金色,景色非常壮丽。

2. 笔底两三字,人间千百篇:诗人提到,他只需在笔尖轻轻一划,就能写出几行字,但这些简单的字却能触动无数人的心灵,影响广泛,仿佛写出了成千上万篇文章。这里突出了书法艺术的力量和文化传递的重要性。

3. 心手不相知,石上墨成池:诗人说,他的内心和手并不完全同步——他心中的情感和灵感有时难以完全通过笔墨表达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墨迹,如同池中的墨水。这表达了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艺术的不可预测性。

4. 劫石有消日,此墨无尽时:诗人用“劫石”(历经沧桑的石头)和“此墨”(指书法作品中的墨迹)进行对比,指出石头终将磨损,而书法艺术中的墨迹却能够永恒不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艺术持久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书写艺术流传千年的美好祝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书法艺术的交融,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复杂情感,以及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

释了惠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