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子以其尊人诚斋南海集为赠以诗奉酬

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
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
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
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杨伯子赠送的诗集后,写的一首答谢诗。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前辈文人的敬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联"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作者谦虚地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白头),但能拜读杨伯子父亲(尊人)的诗集(岭南诗)也不算晚。这里的"辱与门墙"是自谦的说法,表示能成为对方的门生或朋友很荣幸。

颔联"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从宋代嘉祐年间到现在,文风已经经历了多次变化,而此刻在庐陵(今江西吉安)这个地方,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文学传承的时刻。这里既表达了对文学传统变迁的感慨,也暗含对当下文学交流的珍视。

颈联"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仔细算来,能见到这样德高望重的儒者(指杨伯子的父亲)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可怜我年岁已高,却不知该何去何从。这里流露出对前辈的敬仰,也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迷茫。

尾联"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就像潇湘之水直下长江,看似能到达蓬莱仙境,但真到了那里反而更加疑惑。这里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人生追求过程中的困惑——即使达到了某个目标,可能反而会产生新的疑问。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文人在面对前辈成就时的复杂心理:既有敬仰之情,又有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既珍惜当下的文学交流,又对人生追求产生困惑。这种既谦逊又略带感伤的情绪,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表达出来,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