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歌

鸣沙之山何崔嵬,壁立万古无倾颓。冲寒疾风吹不起,百夫蹙踏激荡鸣轻雷。

抛衣奋臂各成队,尻竦足撑下如坠。初闻殷殷继咚咚,馀音似与宫商配。

或言此地肺,中空乃作响。遮莫入柱穴,元气时下上。

一窍偶闭声隆隆,正如双耳被人蒙。是谁好事为此剧,嘲笑不怕恼天公。

沙本不解鸣,沙鸣人所使。游嬉值升平,感慨念厥始。

敦煌古郡几回开,鼙鼓惊天动地来。今日沙场围绣壤,依稀琴筑费人猜。

现代解析

这首《鸣沙山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敦煌鸣沙山的奇观,并通过沙鸣现象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沙山奇景(前八句)
诗人先用"崔嵬""壁立万古"形容沙山高耸稳固,接着描写游人滑沙的热闹场面:上百人踩着沙子下滑,寒风吹不动沙山,但人的活动却让沙山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抛衣奋臂""尻竦足撑"等动作描写让人仿佛看到游客们兴奋滑沙的模样,沙鸣声从"殷殷"到"咚咚",像在演奏乐曲。

2. 科学猜想(中间八句)
这里探讨沙鸣的原因:有人说山体像空心肺腑会发声,或是沙柱中有气孔让空气流通。诗人用生活经验比喻——就像捂住耳朵会听到嗡嗡声,沙鸣可能也是类似原理。最后幽默地说这像是有人故意搞恶作剧逗老天爷发笑。

3. 历史感悟(最后六句)
点明主旨:沙子本不会叫,是人让它发声。由游人的欢笑联想到敦煌的沧桑历史——这里曾是战鼓震天的古战场("鼙鼓惊天"指战争),如今变成游人如织的乐土("绣壤"指美好土地)。沙鸣声既像琴声又像战鼓,引人无限遐想。

诗歌妙处在于:
- 用"人滑沙"的现代旅游画面衔接古代战场,时空交错
- 把科学现象写得趣味盎然(恶作剧比喻)
- 最后用沙鸣声双关,既写自然奇观又暗喻历史回声
- "嘲笑不怕恼天公"等语句活泼幽默,消解了历史感慨的沉重感

全诗通过游玩体验,展现从自然现象到历史变迁的思考,提醒人们:今日欢笑之地,曾是金戈铁马的战场,值得珍惜当下和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