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

蝉声欲断虫声悲,江天月上初弦时。
渔翁身老醉无力,矫首坐看云离离。
痴儿不识老翁意,苦道平生贫作祟。
卖舟买得溪上田,昨暮催租人已至。
君不见长安康庄九复九,雨笠烟蓑难入手。
人间万事谁得知,沧江夜变为春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渔父词》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一个老渔夫的无奈人生,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开头四句描绘了秋夜江边的场景:蝉鸣微弱、虫声哀切,一弯新月挂在天边。老渔夫喝醉了,无力地抬头看天上一片片飘散的云。这里用"无力"和"矫首"两个动作,暗示他年老体衰、心事重重。

中间四句通过渔夫儿子的天真抱怨,揭示了贫困的真相。儿子以为贫穷是因为当渔夫,建议卖掉渔船改种田。但刚买田,当晚收租人就来了——说明无论打鱼还是种田,底层人民都逃不过剥削。这个转折很巧妙,用孩子的单纯反衬现实的残酷。

最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慨。先用"君不见"引出对比:京城大路四通八达(九复九),但普通人连雨笠蓑衣这样的基本生计都难维持。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世事难料,也许某天江水都会变成酒——看似浪漫的想象,实则暗指社会规则荒诞,穷人永远被压榨。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渔夫一家的日常小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 2. 通过"卖舟买田"这个看似聪明的决定,反而招来更快剥削的情节,展现底层人民的无路可逃 3. 结尾用夸张的比喻(江水变酒),把现实的荒诞性推到极致

诗中老渔夫的形象,其实是古代所有被剥削劳动者的缩影。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让读者从故事中自己体会:在剥削制度下,普通人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贫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