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淳朴的山村生活图景,读起来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充满烟火气和自然美。
开篇用山花、山鸟这些不起眼的景物,一下子把我们带进深山。不知名的野花和成群的山鸟,暗示这里人迹罕至,却生机勃勃。"深村"两句像电影镜头:沿着幽深小路走进村庄,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
中间四句是山村特写:村民们聚在石桥边,共饮同一条溪水。这里物价便宜,但离集市远吃不到鱼肉——看似说生活简陋,实则透露出知足常乐的心态。最妙的是结尾:松针燃烧的清香混着煮笋的香气从茅草屋檐下飘出。不用"美味"二字,却让我们仿佛闻到了那股带着山林气息的饭菜香。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山民聊天般娓娓道来。诗人捕捉到的是最普通的生活瞬间:溪边打水、烧火做饭,却在平淡中见真味。这种远离喧嚣、自给自足的生活,在今天看来反而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