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仙亭岩韵

载陟仙亭岩,尘寰渺如许。
旋复造其巅,追随有谁与。
力疲行且休,寒崖不知暑。
山花向人开,山禽学人语。
天风吹我衣,飘然若仙举。
悠悠岩山云,无心自来去。
此云同我心,坦然无钩距。
石径阻折盘,扶携唤童竖。
须臾历坦途,一望一延伫。
奇哉云外峰,未许誇天柱。
樵歌闻远林,窑烟羃孤屿。
而我鹓鹭俦,偶接烟霞侣。
行厨具盘餐,对酒迭宾主。
美景谐赏心,良晨适情绪。
何人吹铁笛,声在云深处。
勾引天籁鸣,嘈嘈杂宫羽。
睡起酲未醒,临风啜茗乳。
日夕山冥冥,归途识前所。
度岭下肩舆,徐行避深阻。
磨崖便题诗,不待催诗雨。
回首望白云,迢迢隔莲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登山游玩的经历,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闲适之乐,读起来像跟着诗人一起云游仙山。

开头诗人爬上仙亭岩,站在高处看人间就像个小点,有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他继续登顶,但发现没人同行,暗示这是一场独自寻幽的旅程。走累了就休息,山崖的凉意让人忘记暑热,这里用"寒崖不知暑"的对比,突出山中的清凉宁静。

山中景物都带着灵性:野花主动对人开放,鸟儿学人说话,风把衣襟吹得像仙人衣袍飘飘。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整座山活了起来。诗人特别写到白云,说它和自己心境一样自在,没有算计("钩距"指算计),体现他此刻毫无杂念的放松状态。

后半段写下山过程:走过曲折石径需要小童搀扶,到平坦处就停下来欣赏风景。远处樵夫的歌声、窑洞的炊烟,都让景色更有生活气息。诗人说自己是官场中人("鹓鹭"指官员),偶然来当回隐士,和朋友们野餐喝酒,完全沉浸在美景中。

最妙的是突然出现的笛声,分不清是真人吹奏还是山风的天籁,这种虚实交融让仙境感更强。最后酒醒喝茶,趁天黑前慢慢下山,还不忘在石壁上题诗留念。回头望时,白云已隔断来路,就像一场美梦醒来。

全诗用散步般的节奏,把登山、赏景、野餐、听笛这些日常片段写得仙气飘飘。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以及人与自然毫无隔阂的亲密感。诗人把官场身份暂放一边,纯粹享受山野乐趣的状态,特别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我们不也总向往这样的逃离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