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明月光欲吐,反眼仰面天恢恢。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充满画面感和想象力的诗词。让我们逐句分析:

第一句:“树头明月光欲吐”。这句诗描述的是夜晚的景象,月光照亮了树顶,仿佛要从中吐露出来。这里的“明月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如丝绸般柔和而明亮。同时,“欲吐”一词赋予月光一种动态的生动感,好像月光在轻轻地、悄悄地绽放,如同即将绽放的花朵。

第二句:“反眼仰面天恢恢”。这里的“反眼仰面”描绘了一个人的动作和姿态,他抬起头,仰望着天空。而“天恢恢”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天空,广阔无垠,深邃辽阔。这个词也给人一种天空高远、深邃无比的感觉,仿佛让人看到了星辰大海,引发无限的遐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细腻的景物描绘,又有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展现出一个宁静而又充满魅力的夜晚。它用简单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它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激发了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吴沆

(1116—1172)抚州崇仁人,字德远,号无莫居士。博学通经史。高宗绍兴十六年与弟吴澥各献所著书于朝,以误抵庙讳罢归。隐居环溪,人称环溪先生。及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有《通言》、《易璇玑》、《环溪集》、《环溪诗话》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