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铃歌

天风无声铜仙泣,浮图高耸十三级。
尘沙飘堕悬铃孤,厂臣冯保名可识。
双林松桧参天长,遗窟久付狐魅藏。
风云鱼水信难恃,得毋铸此谀空王。
三千宝琅云中舞,塞耳不闻钟与鼓。
镫火高悬燕蓟郊,膏脂力竭东南土。
威权早窃荐绅危,象教有灵神鬼怒。
青玉峥嵘飞鸟绝,此塔历遍兴亡劫。
九鼎潜移十庙荒,异代伤心有残铁。
噫吁嘻!
奄人倒柄持太阿,铁牌豫诫良非苛,煌煌祖训将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天宁寺塔的铜铃,讽刺了明朝宦官专权的黑暗历史,展现了权力更迭的沧桑感。

诗中用"铜仙泣"形容塔铃在风中呜咽,暗示历史在无声地控诉。十三层高塔上孤零零的铃铛刻着大太监冯保的名字,揭露了宦官们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丑态。松树参天的寺院早已被狐魅占据,暗示神圣场所被邪恶势力玷污。

"风云鱼水"四句揭露了宦官们假借佛教名义敛财的恶行:三千铜铃叮当作响却掩盖不了民间疾苦,燕蓟地区灯火辉煌是榨干东南百姓血汗的结果。"威权早窃"四句直接批判宦官窃取权柄危害朝纲,连鬼神都为之震怒。

最后诗人发出沉重叹息:经历过无数朝代更迭的佛塔依然矗立,而明朝的宗庙社稷早已荒芜。那块刻着冯保名字的残铁,成为宦官乱政的历史见证。结尾点明主旨:太祖皇帝早有训诫严禁宦官干政,但后人却未能遵守,最终酿成大祸。

全诗以塔铃为线索,将自然景物与历史批判完美结合,用"铜铃-宦官-王朝"的意象链条,揭示了权力腐败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规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