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仲秋建安郡学丁奠退而作颂并勉同志之士颂曰
建水怀襄,孔殿岿然。
文未坠地,道昭于天。
轮奂鼎新,丁奠揭虔。
肃肃冠佩,粲粲豆笾。
惟圣立范,载籍具传。
浑浑噩噩,书教百篇。
危微精一,纲领所先。
诗六义教,风雅颂全。
曰思无邪,蔽以一言。
易教精微,四德首元。
演六十四,母坤父乾。
春秋事教,惟义与权。
行夏之时,独许颜渊。
乐教导和,钟鼓管弦。
雷出地豫,乐之大原。
礼教导中,三百三千。
其端辞逊,如始达泉。
垂兹六教,何千万年。
眷惟此邦,儒哲比肩。
厥有考亭,是绍涧瀍。
发挥六学,有功圣贤。
守吏初献,与士周旋。
祀毕作颂,同志勉旃。
文未坠地,道昭于天。
轮奂鼎新,丁奠揭虔。
肃肃冠佩,粲粲豆笾。
惟圣立范,载籍具传。
浑浑噩噩,书教百篇。
危微精一,纲领所先。
诗六义教,风雅颂全。
曰思无邪,蔽以一言。
易教精微,四德首元。
演六十四,母坤父乾。
春秋事教,惟义与权。
行夏之时,独许颜渊。
乐教导和,钟鼓管弦。
雷出地豫,乐之大原。
礼教导中,三百三千。
其端辞逊,如始达泉。
垂兹六教,何千万年。
眷惟此邦,儒哲比肩。
厥有考亭,是绍涧瀍。
发挥六学,有功圣贤。
守吏初献,与士周旋。
祀毕作颂,同志勉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汝腾在建安郡学参加秋季祭孔仪式后写下的作品,主要表达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对学子们的勉励。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祭孔场景描写(前八句)
用"建水怀襄"比喻文化传承,说孔庙在历史长河中巍然屹立。描绘了祭典的庄严场面:翻新的殿堂、虔诚的祭祀、整齐的礼服、丰盛的祭品,展现人们对孔子的敬重。
2. 儒家六经精髓(中间十六句)
用通俗比喻解释儒家经典:
- 《尚书》像浑厚质朴的教科书,核心是"危微精一"(即《大禹谟》的治国心法)
- 《诗经》像包含风雅颂的诗歌大全,核心是"思想纯正"
- 《易经》像数学公式般精密,从乾坤两卦衍生64卦
- 《春秋》教人明辨是非,像精准的司法案例
- 《乐经》用音乐调和人心,像大地孕育万物
- 《礼记》规范行为礼仪,像泉水从源头流淌
3. 地方文化自豪(随后六句)
特别提到建安(今福建建瓯)是朱熹(考亭先生)的讲学地,称赞这里儒学传统深厚,就像洛阳(涧瀍)的文化中心。
4. 勉励学子(最后四句)
作为地方官,诗人主持祭礼后写下这篇"颂",用"同志勉旃"(同志们加油啊)这样口语化的结尾,鼓励学子们继承儒家学问。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把深奥的儒家经典比作教科书、案例库等现代人熟悉的事物
- 通过祭孔场景传递文化传承的仪式感
- 结尾像师长谈话般亲切,展现"寓教于诗"的特点
- 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具有感染力
本质上是用诗歌形式写的"开学典礼讲话",既有文化厚度,又饱含对年轻学子的殷切期望。
赵汝腾
赵汝腾(?-1261年),字茂实,号庸斋。居福州(今属福建)。生年不详,卒于宋理宗景定二年。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历迁籍田令。如试职馆,授秘书省正字。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入奏前后奸谀兴利之臣,很是切直。后官终翰林学士承旨。汝腾着有庸斋集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宋太宗八世孙,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官差主管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累官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不久被罢免。又用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拜翰林学士。晚年号紫霞翁,景定二年(1261年)卒。谥忠靖。着有《庸斋集》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