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留别石田阜阳诸公 其二

石田佳处阜阳亭,几度清游到玉瓶。
金井夜凉初叶下,石门云尽数峰青。
林间扫榻同僧定,洞里鸣琴共鹤听。
正好欢携仍又别,不堪愁思晚冥冥。

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这首诗词。

初秋留别石田阜阳诸公 其二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时节,诗人在石田和阜阳与朋友们分别的情景。接下来我会逐句进行分析:

1. “石田佳处阜阳亭”:石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阜阳亭是那里的一个景点。诗人对这里的美景赞不绝口。
2. “几度清游到玉瓶”:诗人多次到此地游览,每次都如临仙境,这里有一个景点叫“玉瓶”。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初秋夜晚的景色:

3. “金井夜凉初叶下”:在夜晚,井边的树叶开始落下,带来一丝凉意,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4. “石门云尽数峰青”:石门附近的云雾缭绕,数峰青翠欲滴,景色如画。

然后,诗人回忆了与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5. “林间扫榻同僧定”:诗人和朋友们在林中清扫出一片空地,与僧人们一起打坐冥想,享受宁静和平和。
6. “洞里鸣琴共鹤听”:在洞穴里,诗人和朋友们弹琴,连鹤都被吸引过来倾听,可见其和谐美好的氛围。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诗人即将与朋友分别,情绪变得愁苦:

7. “正好欢携仍又别”:诗人与朋友们正高兴地相聚,却又不得不再次分别。
8. “不堪愁思晚冥冥”:傍晚时分,诗人的愁思如潮水般涌来,无法排解。

整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初秋的美景和诗人与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离别时的愁苦情绪。诗人通过景色、事件和情感的交织,使诗歌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