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龙城寺送别朋友赵子后的感伤心情。
前两句"扬絮飘花怯远人,荒山古寺阅残春"用飘飞的柳絮和落花,烘托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作者身处荒凉的古寺,看着春天将尽的景象,更添离愁别绪。
后两句"他乡惟有前朝柏,得见踌蹰送客身"写得很有深意。在异乡的古寺里,只有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柏树,见证过无数像作者这样依依不舍送别友人的场景。古柏在这里不仅是景物,更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全诗通过"飘絮"、"残春"、"古柏"等意象,把送别时的不舍、异乡的孤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都融入其中。最妙的是用古柏这个"旁观者"的角度,让离别的伤感显得更加悠长深远。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简单的送别场景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傅汝舟
傅汝舟(1476~1557年),初名舟,字远度,又字木虚,号磊老、丁戊山人等,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其家初住朱紫坊,后迁丁戊山(嵩山)登龙巷。少与高濲同游学于吏部尚书郑继门下,通天象、堪舆,兼晓黄白炼丹术,曾遍游桂、湘、鄂、齐、鲁等地,求仙访道。好为画,工行草,与高濲齐名。其诗为文学家王世贞所推崇。明正德年间,在福州西湖建宛在堂,一时诗人云集。著有《傅山人集》、《傅木虚集》、《继傅山人集》、《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各2卷,《拔剑集》3卷,《箜篌集》2卷,《拘虚集》5卷,《丁戊山人集》3卷,《合廾呓弃存稿》6卷,《粤吟稿》1卷,尚有杂著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