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定远上岱山铺宿滁之大柳树驿
大横山界县东南,兹山正南亦其尾。妄名以岱拟东岳,撼山之宗笑尔蚁。
童童草荒顶积潦,蕨无一掬况复䔇。今秋五阅月不雨,著足嚣尘扇长颹。
环滁皆山南人矜,此居北方亦太菲。上上十里古禅林,舆屩磨沙夫自唏。
禅林傍墩曰仙居,石不解触云叆叇。下哉聊舍大柳树,树忽飘零人去伟。
五代用武艺祖来,擒将滁门摧巨虺。水何清清山徒高,欧阳之谈吁僾俙。
于今平世客偶过,驿馆几陈滑书棐。寒风一之日觱发,深夜逼人赋山鬼。
此间且苦旱无衣,岁何以卒腓百卉。去险即平境则殊,人孑我余得又几。
馆虽不张幕与帷,吾能饮乎醉乐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定远到滁州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对历史往事的感慨。
诗的开头写大横山的地理位置,诗人调侃这座山妄称"岱山"(泰山别称),就像蚂蚁想撼动大树一样可笑。山上草木荒芜,连蕨菜都难以采到,暗示环境贫瘠。接着描写了持续五个月的干旱,尘土飞扬,展现了艰苦的自然环境。
诗人对比了南北山景的不同,认为滁州的山虽然被南方人夸赞,但在北方人眼里实在普通。他经过古寺和名为"仙居"的石墩,但并未感受到仙气。随后落脚在大柳树驿站,看到树木凋零,引发对历史的回忆——这里曾是五代时期赵匡胤(艺祖)征战的地方,如今只留下欧阳修的模糊传说。
最后诗人描写了驿站的简陋和寒夜的凄凉,感叹干旱让百姓缺衣少食。虽然离开了险峻山路,但眼前景象依然艰难。尽管住宿条件差,诗人还是想借酒消愁,寻找一丝快乐。
全诗通过旅途见闻,展现了荒凉的自然环境、历史的沧桑变迁和百姓的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无奈,也透露出他试图在困境中寻找慰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