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程易畴说剑图即用自题元韵
葺翁先生说考工,腊广手题桃氏剑。
平生所见七纯钩,规制尽同无少欠。
季子之子问阿谁,未许徐君墓上占⑴。
攻金良工久失传,耳食何如取目验。
侠客徒誇胆气粗,经师但觉精神敛。
草言一吷偶然吹,斗牛中夜光芒爓。
蓬心作图但写意(前图王永州宸所作图中无剑),非指非马夫何玷。
宋生为补第二图(后图宋学博葆淳所作则有剑矣),谭柄它时留铅椠。
三年苜蓿赋归与,留行无力予心忝。
膏肓墨守待君箴,欲觉何由听钟梵。
愿持通蓺释剑篇,呼儿且作张文念。
平生所见七纯钩,规制尽同无少欠。
季子之子问阿谁,未许徐君墓上占⑴。
攻金良工久失传,耳食何如取目验。
侠客徒誇胆气粗,经师但觉精神敛。
草言一吷偶然吹,斗牛中夜光芒爓。
蓬心作图但写意(前图王永州宸所作图中无剑),非指非马夫何玷。
宋生为补第二图(后图宋学博葆淳所作则有剑矣),谭柄它时留铅椠。
三年苜蓿赋归与,留行无力予心忝。
膏肓墨守待君箴,欲觉何由听钟梵。
愿持通蓺释剑篇,呼儿且作张文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一幅《说剑图》的观感和联想,主题围绕"剑"展开,但实际探讨的是文化传承与个人志趣的关系。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先说剑的来历(前8句):
- 提到葺翁先生研究古代工艺,亲手题写过桃氏剑(古代名剑)
- 作者见过七把纯钧剑(古代宝剑),形制都很标准
- 用"季子赠剑"的典故(春秋时季札挂剑报徐君的故事),暗指真正的剑道精神已难寻觅
- 感叹铸剑工艺失传,现在人只能靠书本了解,不如亲眼见证
2. 再谈两幅画作(中间6句):
- 第一幅画(王宸作)很有意境但没画剑本身,就像"指鹿为马"的典故,虽不完美但别有韵味
- 第二幅画(宋葆淳作)补上了剑的形象,为后人留下谈资
- 这里用绘画的"有无"对比,暗示对剑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最后抒发感慨(后6句):
- 说自己三年清贫生活(苜蓿代指清苦),想挽留什么却力不从心
- 用"病入膏肓"比喻自己执着于传统,需要有人点拨
- 结尾说要把这篇说剑的文章传给儿子,就像古人张文教子一样,表达文化传承的愿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表面说剑,实际谈的是如何传承文化精髓
- 通过对比实物、画作、典故,展现对传统的多角度思考
- 最后落到教育下一代,使主题得到升华
- 用"挂剑""指鹿为马"等典故很自然,不显得掉书袋
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看画的体验,引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以及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说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