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

三竺深始佳,妙香静空谷。
无量人天供,至此心神肃。
在昔闻兵火,兹山未沈陆。
若非龙象力,何以感群族。
出门望层峦,回向古道场。
云日递隐见,岩壑易阴阳。
别院通危桥,涧曲声琅琅。
万木拥寒阁,千镫照回廊。
澄怀此晏坐,摄受言可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藏在山中的古老寺庙(天竺寺),通过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宁静肃穆、超脱尘世的美感。

开头四句写寺庙环境:深山里的天竺寺景色绝佳,空谷中飘着奇妙的香气。这里供奉着无数神明,让人一到这里就感到心神肃然。这里突出了寺庙的神圣感和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中间六句写历史沧桑:虽然过去经历过战火,但这座山寺依然屹立不倒。如果不是有佛法护佑("龙象"象征佛法力量),怎能感化这么多信众?诗人走出寺门回望,看到云雾中的山峦时隐时现,岩石沟壑随着光线变化明暗。这里用自然景象的变化暗喻世事无常,同时展现寺庙历经沧桑依然庄严。

后六句写具体景致:连接别院的危桥下,山涧流水叮咚作响。茂密的树木环绕着清冷的楼阁,无数灯火照亮曲折的回廊。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坐,心灵得到净化,连语言都显得多余了。最后两句点出主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放下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全诗通过视觉(云日岩壑)、听觉(涧水声)、嗅觉(妙香)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佛门圣地。诗人用"千镫照回廊"的璀璨与"万木拥寒阁"的清冷形成对比,既写实又充满禅意,最终落点在"澄怀晏坐"的心灵体验上,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宁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