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陈凤孙的赠诗,借古剑、秋树等意象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豁达态度。
前两句用"双龙古剑"起兴,表面写抚摸着古剑、砍地高歌的豪迈场景,实则暗喻自己和友人都是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久阅春花"两句用对比手法:看尽春花却熬白了头,吟诵秋树时总觉夕阳太匆匆——这是对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
五六句用比喻说现实:好马总被埋没在下等马厩(比喻人才不受重用),但别忘了空山里还有自在生长的藤萝(比喻隐居生活的价值)。最后两句最洒脱:干脆去酒馆买醉吧,可转念一想,就算明天酒醒了,现实不还是老样子吗?这种"醉了又如何"的反问,反而透露出看透世事的通达。
全诗妙在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豪饮、看花、赏秋等潇洒举动包装起来,就像用糖衣裹着药丸,让失意的苦涩变得容易下咽。最打动人的是那份明知无奈却依然保持豁达的生活智慧。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