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突然听到恩师去世消息时的悲痛心情,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前两句"公去京华日,余方扈从时"是说老师离开京城那天,作者正好在外地随行办事。这里用简单的对比交代了师生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
"三年归失约,一别见无期"这两句特别打动人心。作者和老师约定三年后相见,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这种"说好要见面却再也见不到"的遗憾,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
第五六句写作者刚收到老师来信,还不敢相信老师生病的消息。这种从怀疑到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心理转变,把噩耗带来的冲击感表现得非常真实。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在初秋时节听闻噩耗的悲痛。"惊发早秋悲"这个画面特别生动——初秋本是个凉爽宜人的季节,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噩耗而蒙上悲伤的色彩。
整首诗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就像在跟朋友诉说心事一样自然。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恩师离世时,从震惊、怀疑到最终接受现实的完整心路历程。这种真挚的情感,让这首诗即使穿越数百年时光,依然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