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刚上任的地方官写的随笔,记录了他初到绩溪三天的见闻和感受。
前四句讲做官的心态:诗人说自己五十岁才当上管理百姓的官,刚开始学习收税这些公务,在庙神面前感到惭愧。眼前无尽的青山仿佛在提醒他"做官就不能像隐士一样躲清闲",只能翻着公文账册,感叹自己清贫的处境。
中间两句写景特别生动:雨后山岭上的云像撕开的棉絮一样蓬松,溪水很浅,石头露出水面,水流过时泛起鱼鳞般的波纹。这两句用日常事物比喻自然景观,画面感很强。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站在高处看县城小得像手掌大,而自己门前的五棵柳树正在春风中摇曳。这里用"手大"形容县城之小,既表现地理环境,也暗含"为官一方"的责任感。门前柳树摇春的温馨画面,又平衡了前文的惆怅情绪,透露出随遇而安的豁达。
全诗就像随手拍的四张照片:一张是初当官的忐忑,一张是清贫自嘲,两张是山水美景,最后定格在春风杨柳的官舍门前。诗人把公务烦恼和自然趣味巧妙融合,既有官员的责任感,又保持着文人的雅致情怀。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