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
不弹贡禹冠,不结萧朱绶。
几处移家任转蓬,半生失路唯耽酒。
兔园挟策也徒然,欲逐长沮学种田。
秋风四面相如壁,旧物空馀子敬毡。
异乡沦落无朋友,论交昨日今何有。
误将偃蹇对时人,岂谓新知不忠厚。
万事萧然一布衣,白头梦想故山薇。
抱琴欲奏猗兰曲,目送云天一雁飞。
几处移家任转蓬,半生失路唯耽酒。
兔园挟策也徒然,欲逐长沮学种田。
秋风四面相如壁,旧物空馀子敬毡。
异乡沦落无朋友,论交昨日今何有。
误将偃蹇对时人,岂谓新知不忠厚。
万事萧然一布衣,白头梦想故山薇。
抱琴欲奏猗兰曲,目送云天一雁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落魄文人的自白,字里行间透着无奈和孤独。诗人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娓娓道来。
开头四句像在发牢骚:我不像别人那样追求功名(贡禹冠指当官),也不结交权贵(萧朱绶指显贵朋友)。搬家好几次像随风飘的蓬草,半辈子不得志只能借酒消愁。这里用"转蓬"形容居无定所,"耽酒"说明苦闷。
中间八句更具体地写困境:读书没用(兔园是读书地方),想学古人种田又不行。家里穷得只剩四面墙(相如壁用司马相如典),唯一值钱的是条破毛毯(子敬毡)。在外地没朋友,昨天刚认识的人今天就变脸。老实人总被欺负,新交的朋友也不靠谱。
最后四句突然转向高远的画面:虽然穿着布衣穷困潦倒,白发苍苍还想着家乡的野菜。想弹首《猗兰曲》表达高洁,却只能看着大雁独自飞向远方。结尾的"云天一雁飞"特别有画面感,把孤独感升华了,就像现代人拍的空镜头,一只鸟飞过空旷的天空。
全诗妙在把日常的穷困写得很有诗意,最后用大雁的意象把情绪推向高潮。诗人不直接喊"我好惨",而是用搬家、喝酒、种田、破毛毯这些生活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他的落魄。最打动人的是结尾,明明很惨却突然仰望天空,这种反差特别有艺术感染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