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敬亭山作
忽忆敬亭山,翠碧千万寻。
白云拂地弄晴影,黄猿啸晚清人心。
桃花流水三月深,柳絮披烟辞故林。
重楼复殿据山脚,像塑制度祠非淫。
晋时谢守曾赛雨,至今石上镌遗吟。
五言雅重参二典,琅琅一诵铿璆琳。
绿潭无底白玉沈,千载何人知此音。
李白骑鲸出沧海,回鞭曾宿岧峣岑。
却泛虚舟弄溪月,紫霞之杯倾不歇。
醉来更约崔宗之,秋水玄谈清兴发。
数公逸驾何当还,怅望英风不可攀。
信道相看两不厌,古来只有敬亭山(以上《青山集》卷一八)。
白云拂地弄晴影,黄猿啸晚清人心。
桃花流水三月深,柳絮披烟辞故林。
重楼复殿据山脚,像塑制度祠非淫。
晋时谢守曾赛雨,至今石上镌遗吟。
五言雅重参二典,琅琅一诵铿璆琳。
绿潭无底白玉沈,千载何人知此音。
李白骑鲸出沧海,回鞭曾宿岧峣岑。
却泛虚舟弄溪月,紫霞之杯倾不歇。
醉来更约崔宗之,秋水玄谈清兴发。
数公逸驾何当还,怅望英风不可攀。
信道相看两不厌,古来只有敬亭山(以上《青山集》卷一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敬亭山的深情回忆,通过描绘山中景色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赞叹,以及追慕先贤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自然美景(前六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敬亭山的景色——翠绿的山色高耸入云,白云在地上投下影子,黄昏时猿猴的叫声让人心神清爽。三月桃花随流水飘落,柳絮像烟雾一样告别旧林。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空灵悠远的山水意境。
2. 人文历史(中间八句):写到山脚的古建筑和谢朓(谢守)求雨的典故,特别提到石头上刻着谢朓的五言诗,称赞其文辞典雅如《尚书》。"绿潭无底"暗示深厚的历史积淀,感叹后人难以真正理解先贤的境界。
3. 追慕先贤(后六句):联想到李白曾在此游历,与友人崔宗之饮酒论道的潇洒生活。最后以"只有敬亭山能让人百看不厌"作结,既呼应李白名句,又暗含山水永恒、人生短暂的哲思。
艺术特色:
- 色彩运用鲜明(翠碧、白云、黄猿、紫霞)
- 动静结合(静态的山色与动态的流水、柳絮)
- 虚实相生(实景描写与历史想象交错)
- 用典自然(谢朓、李白的典故融入景物描写)
核心情感:
通过对敬亭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古代文人风骨的向往,以及"山水永恒、人生短暂"的怅惘。最后两句尤其点明:唯有大自然能给人永恒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