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五首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
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生际遇的对比,探讨了命运、选择与内心平和的主题。全诗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都像一幅独立的画,但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生的深刻画卷。

第一部分以孤桐树为喻,描绘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百尺高的梧桐没有枝叶依靠,独自承受风雨,象征有才华的人往往不被理解("凡鸟"代表庸人,"凤凰"指贤者)。这里暗含了"曲高和寡"的无奈。

第二部分用两种植物作对比:萝茑(攀附植物)懂得依附他物躲避风霜,而兰花蕙草虽高贵却易受摧残。诗人提出面对命运("寒暑回薄"指世事变化),要像向日葵般顺应自然,保持豁达。这里藏着"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第三部分转向个人心境描写。诗人整天独坐沉思,偶尔放歌排遣。想采摘香草(比喻追求美好)、托付江波(传递心意),却因现实阻碍而忧愁。这部分生动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四部分用湘妃竹(传说中娥皇女英的泪痕竹)和汉水神女(《诗经》典故)的故事,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在枫林白沙的美景中独行独坐,更突显了"求而不得"的寂寥。

最后部分充满哲思:直木先遭砍伐,硬石易被雕琢,暗示刚强者易受打击。而柔草随风倒伏反而生生不息,引出道家"柔弱处世"的思想。结尾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既肯定坚持的可贵,也暗示要懂得变通。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大量自然意象(梧桐、兰蕙、葵藿、湘竹等)让抽象的人生感悟变得具体可感
2. 通过对比手法(刚柔、贵贱、得失)展现深刻矛盾
3. 既有"我独坐忧愁"的个人抒情,又有"天地悠悠"的宇宙思考
4. 最终回归中国传统智慧——在认清命运无常后,选择柔韧生存与内心平和

就像一位智者边漫步边沉思,把看到的景物都化作人生启示录,告诉我们:既要保持高洁品格,也要学会在风雨中弯腰;既要坚持理想,也要接受不完美。这种既执着又通达的人生态度,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