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赏筝妓崔爱

梨园供奉曲,卿卿解、写入十三弦。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可人处、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宜与画看,徽容妍丽,欲裁诗寄,莺思缠绵。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此情追忆,锦瑟华年。多少旧愁新恨,知为谁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欣赏一位名叫崔爱的弹筝艺妓表演时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回忆与情思。

上片(前半部分)主要写崔爱弹筝的美妙:
1. 开头说崔爱擅长把宫廷梨园的经典曲子弹在十三弦的古筝上
2. 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琴声:急促时像催雨的鼓点,轻柔时如春烟缭绕
3. 特别称赞最动人的地方,像凤凰鸣叫般清脆,像燕子点水般圆润
4. 说她的容貌和琴声一样美,让人想为她作诗

下片(后半部分)转入回忆与感慨:
1. 想起曾经与她的相遇,连梦里都记得那美好的时光
2. 希望她能坐在酒席前再弹一曲
3. 用"玉箫明月"、"锦瑟华年"这些美好意象,表达对往事的追忆
4. 最后感叹:这些新旧愁绪,不知该向谁诉说

全词的精妙之处在于:
- 把听觉(琴声)转化为视觉画面(雨、烟、凤、燕)
- 通过音乐勾起回忆,虚实结合
- 既赞美艺妓的才艺,又流露真情实感
- 结尾的惆怅余韵悠长,引发共鸣

这种描写音乐引发情感的作品,展现了古代文人欣赏艺术时的细腻感受,也反映了歌妓文化中文人与艺妓之间特殊的情感交流。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