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怨
石塔甑山下,其冢旁累累。
累累者谁子,皆是建州儿。
十年战乌伤,三年戍闽溪。
去时卤载往,归来只舆尸。
峨峨素面女,金环垂贯耳。
双辫学阏氐,弓靴束纤趾。
昨日高马驮,今日细马驮。
本是吴越艳,被卤配孤涂。
阿姊窜井死,阿父被刳屠。
卤时女儿身,今来抱三雏。
马驮向何许,尽向石塔下。
乌鸢衔纸钱,垂髾哭倭鬌。
莫哭冢中骨,冢中髑已朽。
髑髅未死时,曾杀汝阿母。
下马空酸辛,齐哭冢中人。
莫哭冢中人,谁是汝槁砧。
累累者谁子,皆是建州儿。
十年战乌伤,三年戍闽溪。
去时卤载往,归来只舆尸。
峨峨素面女,金环垂贯耳。
双辫学阏氐,弓靴束纤趾。
昨日高马驮,今日细马驮。
本是吴越艳,被卤配孤涂。
阿姊窜井死,阿父被刳屠。
卤时女儿身,今来抱三雏。
马驮向何许,尽向石塔下。
乌鸢衔纸钱,垂髾哭倭鬌。
莫哭冢中骨,冢中髑已朽。
髑髅未死时,曾杀汝阿母。
下马空酸辛,齐哭冢中人。
莫哭冢中人,谁是汝槁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带来的残酷画面,通过普通人的悲剧命运控诉战争的罪恶。
全诗以"石塔"为线索展开,这座塔下埋葬着无数建州士兵的尸骨。诗人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三个触目惊心的场景:
先是战死的士兵们。他们十年征战、三年戍边,出征时浩浩荡荡,归来时却只剩尸体被运回。这些"建州儿"用生命诠释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
接着是一个被掳女子的悲惨遭遇。这个原本戴着金耳环、梳着漂亮辫子的江南姑娘,被掳后被迫嫁给异族首领。她的姐姐投井自尽,父亲遭屠杀,自己沦为生育工具,带着三个混血孩子回到故乡。诗人通过"昨日高马驮,今日细马驮"的对比,暗示她从被掳时的反抗到如今的麻木。
最后是祭奠场景。乌鸦衔着纸钱,孩童们哭祭亡魂。但诗人突然插入惊人之语:这些死者生前可能杀害过孩子的母亲。这种矛盾心理展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具体人物故事代替空泛说教,让战争悲剧变得可感可知
2. 善用对比手法(出征与归来、昨日与今日、加害与受害)
3. 结尾的反转发人深省,揭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4. 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如"去时卤载往,归来只舆尸"寥寥数字就写尽战争残酷
这首诗提醒我们:所有战争荣耀的背后,都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泪。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他们的痛苦才是最真实的战争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