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参观孟子庙时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孟子思想的崇敬之情。
前两句写孟子故乡的地理位置——邹县与滕县相邻,离孔子故乡曲阜也很近,暗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孟子的伟大:当时很多儒生喜欢发表偏激言论("横议"),只有孟子能真正理解圣贤之言;面对杨朱、墨翟等不同学派("杨墨"),孟子能包容吸收;即使面对齐、梁等大国君主,孟子也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道自尊")。
最后两句描写孟子庙庄严肃穆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孟子精神的崇高,历经千年仍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地理、历史、人物对比等多角度,展现了孟子兼容并包、坚守道义的思想品格,以及他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诗中"岩岩气象"的庙宇描写,巧妙地把抽象的思想品格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孟子精神的崇高。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