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金庭观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隐逸生活和神仙境界的向往。
前四句写景:王羲之(右军)曾在这里隐居求学,虽然年代久远,但景色依然清幽。长满青苔的墨池(王羲之练字洗笔的池塘)已经干涸,被云雾笼罩的三层书楼也显得古老沧桑。这里通过"苔锁""云遮"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怀旧氛围。
后四句抒情:诗人幸运地遇到道士打开道观大门,看到仙童侍奉神仙的场景。最妙的是结尾两句,诗人突然感觉自己脱胎换骨,飘飘欲仙,仿佛真的飞升到了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这种从现实到幻境的转变,生动表现了诗人被道教圣地深深感染的心理状态。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既有真实的历史遗迹(墨池、书楼),又有想象的仙境画面(金阕、玉旒、仙童)。诗人通过这种写法,既表达了对隐士王羲之的追慕,又抒发了对道教仙境的憧憬,把一次普通的游览升华成了精神层面的超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