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连雅堂注:「太炎近年之作。」)(发表于1924年)
北风吹空沙砾起,劳农笳笛闻边里。
学童腾踔如飞狼,虎皮先生寒作羊。
嘶声传语且归沐,燕赵佳人美如玉。
成均六代音已衰,伶箫倡舞亦可为。
诗中曹刘真老兵,新朝鼓吹宜蛙鸣。
冒顿英灵头曼朽,物寄瓶中更何有。
朅来举幡称攘奸,须臾佻达城阙间。
庆卿图穷终现匕,敢为锥刀争一死。
焚书坑儒信有人,未必陈吴为报秦。
学童腾踔如飞狼,虎皮先生寒作羊。
嘶声传语且归沐,燕赵佳人美如玉。
成均六代音已衰,伶箫倡舞亦可为。
诗中曹刘真老兵,新朝鼓吹宜蛙鸣。
冒顿英灵头曼朽,物寄瓶中更何有。
朅来举幡称攘奸,须臾佻达城阙间。
庆卿图穷终现匕,敢为锥刀争一死。
焚书坑儒信有人,未必陈吴为报秦。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讽刺的笔调,描绘了1920年代中国社会的混乱与荒诞。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荒诞的社会图景
开篇用"北风吹沙"营造乱世氛围,接着展现矛盾场景:劳动者在边地吹奏笳笛(民间疾苦),学生像狼一样躁动(青年迷茫),而穿着虎皮的学者冻得像羊(知识分子软弱)。"燕赵佳人"的突然出现,暗示社会只关注表面浮华。
2. 文化衰败的讽刺
用"成均"(古代学校)比喻传统文化衰落,说现在戏剧歌舞(伶箫倡舞)反而成了主流。把建安诗人曹植、刘桢比作"老兵",说新时代的"鼓吹"(官方宣传)还不如蛙叫。通过冒顿(匈奴雄主)和头曼(其平庸父亲)的对比,暗示真正的英雄精神已死。
3. 革命幻灭的悲叹
描写革命者举旗抗议(举幡攘奸)却很快轻佻游荡,用荆轲(庆卿)刺秦的典故,暗指革命行动常以失败告终。最后两句点破: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遭人痛恨,但陈胜吴广起义未必真是为了报仇——暗示当时的革命可能已背离初衷。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把知识分子、青年、革命者、民众的群像拼接起来,用历史典故和动物比喻(狼/羊/蛙)揭示社会病态。最震撼的是结尾:暴力反抗可能只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这种清醒的悲观主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