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寄王中丞三首 其三

干旌才达古瀛区,千里妖魑一夜除。
霄汉谁问三昧手,风云常护四明居。
丝苓有意青松壑,春条无力春阴薄。
山中藜苋未充肠,暮倚衡门望寥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廉官员(王中丞)到任后雷厉风行铲除地方恶势力的场景,同时暗含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全诗可分两部分解读:

前四句是"除恶篇":用"干旌"(仪仗旗帜)点明官员身份,"千里妖魑一夜除"以夸张手法表现其雷霆手段,后两句用"三昧手"(佛教术语,此处指高超手段)和"风云护佑"的意象,赞美官员能力出众且得天道相助。

后四句是"隐逸篇":笔锋转向山中生活。"丝苓"(草药)与青松的搭配,春条(嫩枝)与薄阴的对照,勾勒出清幽的山居图。最后两句尤为动人:吃着野菜充饥的隐士,傍晚倚门眺望辽阔天地,这种清贫却自由的姿态,与前半段的热血除恶形成有趣反差。

全诗妙在双线并行:既赞颂官员功绩,又流露对隐逸的向往。特别是结尾"暮倚衡门望寥廓",一个简单的倚门远望动作,把文人既想建功立业又渴望自由的心境表现得含蓄而深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