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寄题澹公丹霞精舍

兰若去天三百尺(岑参),生涯一片青山(顾况)。
朝看飞鸟暮飞还(李颀)。
爱兹山水趣(阎防),还肯到人间(张谓)。
风景苍苍多少恨(刘凔),猿声南接荆蛮(令狐楚)。
树深藤老竹回环(白居易)。
何时一茅屋(杜甫),吾党共追攀(贾岛)。

现代解析

这首词像一幅拼贴画,诗人巧妙地把八位唐代名家的诗句重新组合,创作出全新的意境。全篇围绕"隐居山水"的主题展开,分三个层次呈现:

上片用"三百尺高的寺庙"和"整座青山当生活"开篇,立刻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氛围。白天看飞鸟来去,晚上看它们归巢,这种与自然同步的生活节奏,流露出对尘世的疏离感——既然能在山水间找到乐趣,谁还愿意回到俗世呢?

中片笔锋微转,苍茫风景中藏着说不清的惆怅,猿猴的啼叫声一直传到南方蛮荒之地。这里茂密的树林、缠绕的老藤、曲折的竹林构成封闭空间,暗示隐居生活并非全然惬意,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刻。

结尾突然转为明亮的期待:什么时候能建一座茅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隐居?这个转折特别动人,说明诗人向往的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知音相伴的山水生活。全篇通过这种起伏的情感变化,把隐居主题写得既超脱又充满人情味。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