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端东坡后游赤壁图为黎露苑编修湛枝题

忠端吾乡贤,书画并奇恣。
夙藏砚山图,独立足正气。
梁髯炫我松,磊珂千里致⑴。
别来岁云寒,再见定何地?
君今得此本,用笔特工致。
何爱写后游,赋语殆有契。
江山不复识,石砚眼出泪。
阅年近三百,望古更题识。
梦中鹤不归,去去人间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题写在黄忠端所画《东坡后游赤壁图》上的作品,表达了对画作、历史与人生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赞美画作与画家
开篇直接夸赞黄忠端(明代忠臣黄道周)的书画风格独特豪放,特别提到他珍藏的"砚山图"充满正气。通过对比另一位画家梁髯(梁佩兰)笔下夸张的松树,反衬出黄忠端画作的自然大气。诗人看到朋友黎湛枝收藏的这幅赤壁图时,惊叹其笔法精妙,尤其欣赏画家选择描绘苏轼《后赤壁赋》的场景,认为这体现了画家与苏轼精神的共鸣。

2. 借画怀古
诗中"江山不复识,石砚眼出泪"是关键:赤壁的山水早已不是苏轼当年的模样,连石头做的砚台都感动流泪。这里用拟人手法,通过砚台流泪表达对历史变迁的伤感。诗人看着这幅近三百年前的画作(从明末到清中期),遥想苏轼当年的赤壁之游,产生强烈的时空交错感。

3. 人生感悟
结尾"梦中鹤不归"化用苏轼《后赤壁赋》中飞走的仙鹤典故,暗喻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去去人间世"则流露出看透尘世的超脱感。诗人似乎在说:无论是黄忠端的气节、苏轼的豁达,还是画作的永恒,最终都敌不过时间流逝,留下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全诗亮点在于将看画的体验、历史的追忆和人生的感悟层层递进:从赞赏画技,到感怀苏轼与黄忠端,最后升华为对永恒的追问。虽然语言简练,但通过"砚台流泪""仙鹤不归"等生动意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深沉情感。

0